今天是農歷十二月初八,我們迎來(lái)了傳統節日——臘八節。
臘八·由來(lái)
臘八節,節期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,主要習俗是“喝臘八粥”。臘八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。佛教的創(chuàng )始者釋迦牟尼,在臘月初八,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。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,又稱(chēng)“法寶節”、“佛成道節”、“成道會(huì )”等。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,也為了紀念佛祖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,便在臘月初八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。自從佛教傳入中國,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(shí)做成粥來(lái)贈送給門(mén)徒和善男信女們。臘八這天,各寺院舉行法會(huì ),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,用香谷和果實(shí)等煮粥供佛,名為臘八粥。傳說(shuō)喝了這種粥以后,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,因此,臘八粥也叫“福壽粥”、“福德粥”、和“佛粥”。“臘八”本為佛教節日,后經(jīng)歷代演變,逐漸成為家喻戶(hù)曉的民間節日。
臘八·習俗
臘八粥
我國有喝臘八粥的習俗,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最早開(kāi)始于宋代。每逢臘八這一天,不論是朝廷、官府、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。到了清朝,喝臘八粥的風(fēng)俗更是盛行。
臘八粥的選料也都由民間賦予美好的含義,如桂圓象征富貴團圓,百合象征諸事和睦,紅棗、花生比喻早生貴子,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。但由于南北風(fēng)俗和口味的差異,臘八粥的味道也不太一樣。
祭祀
臘八原先是祭祀的日子,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(zhù)這樣的習俗。祭祀的對象包括:先嗇神神農、司嗇神后稷、農神田官之神、郵表畦神、開(kāi)路、劃疆界之人、貓虎神、坊神、水庸神、昆蟲(chóng)神等。唐宋后來(lái)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。
臘八蒜
泡臘八蒜是北方必不可少的環(huán)節,尤其是華北地區。人們會(huì )將去皮蒜瓣,以紫皮蒜為最優(yōu),泡在米醋中,然后用小壇裝好封口,冷藏起來(lái),等到蒜瓣變綠就可以吃了。
臘八醋
前面所說(shuō)的泡臘八蒜用的醋就是“臘八醋”,是大年初一吃餃子的必需,而且久放不壞。
吃冰
臘八前一天,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,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吃下去。
臘八菜
將大白菜放在缸中腌制,缸口密封,中途不要打開(kāi),在常溫下保持到大年三十。所做臘八菜白中透綠,清脆爽口,酸中含甜又微辣。
臘八·諺語(yǔ)
臘八臘八,凍掉下巴。
臘七臘八,凍死寒鴉。
臘八,祭灶,新年快到,閨女要花,小子要炮,老媽子吃著(zhù)桂花糕,老頭子戴著(zhù)新氈帽。
葷年素臘八。
臘月,年終月。臘八,忙碌節。
吃過(guò)臘八飯就把年來(lái)辦!
來(lái)年成不成先看臘八冰。
小孩小孩你別哭,過(guò)了臘八就殺豬。小孩小孩你別饞,過(guò)了臘八就是年。